发布日期:2025-07-05 09:38 点击次数:67
仍是有好一阵子没怀着“激烈期待”去影院不雅看一部电影了,而《碟中谍8:最终算帐》(下文简称为《碟中谍8》)唤回了我久违的温煦——无他,因为该片从各式角度上来看,都号称是跨度30年的“碟中谍”系列的收官之作。
鉴于在不雅影之前仍是收到了很多不雅众对此片的真实反馈(文戏偏长偏弱、中后段动作戏凸起等等),是以我的全体不雅感还算可以。
讲真,看着汤姆·克鲁斯从34岁通盘跑到了62岁,IMF依旧在作死马医着支持寰宇,《碟中谍8》仍是莫得太多“好意思感”可言了……但是,粗略看到阿汤哥仍然能在上寰宇海时完成一个个“不可能任务”,自身即是最大的惊喜了。
这也叫醒了我当年为何会可爱看好莱坞大片的顾虑:那些东谈主挥舞着电影工业的魔法,在大银幕上罢了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思象的视听遗址。
【友情辅导:下文会有剧透。】
尽管我对《碟中谍8》全体上持详情派头,但照旧先从影片最大的劣势脱手讲起吧,那就是中前段的文戏如实低效且冗长了,之前的碟中谍电影就莫得此类情况(或者说就算有也没如斯严重)。
影片前期花了大批篇幅去强调智体的智商有何等重大和它掌控寰宇后有何等可怕,以及好意思国政府和IMF小队有何等济河焚州,信息量的确未几,在稳妥“提速增效”确当下,一部买卖片这样干属于以火去蛾中。
况兼影片铁了心要玩“全系列情感”,可在我看来,这有点没必要。
《碟中谍8》里加入了大批前七部电影名场合与高光时刻的切片,来彰显我方近30年来的色泽,并试图唤起不雅众们的不雅影顾虑。
但是,作为一套动作谍战系列电影,每部《碟中谍》之间的联系其实并不彊,硬把很多往常的陈迹和东谈主物串起来,反倒显得“没活硬整”和望文生义,尤其是碟1和碟3,看着克里斯托弗·麦奎里帮J·J·艾布拉姆斯填了20年前兔脚的坑,总有种啼笑都非的莫名感。
固然,我也不是说《碟中谍8》玩情感失败了,影片对几个老变装的贬责就很可以,吃到了不小的情感分。比如让第一部里的威廉·唐洛伊旋乾转坤总结,加入了伊森的小队并清偿了当年的匕首,可谓忠心满满。
更棒的是对卢瑟的“献祭”。
除了伊森·亨特外,文·瑞姆斯扮演的卢瑟·斯蒂克尔是唯独一个勾通了碟中谍系列的变装,影片为卢森安排的就义既不粗率也不壮不雅,而是聘任了巩固中的雷厉风行,用本体活动讲明了老特工的做事操守与作事心得。
看着年岁已高、病痛缠身的卢瑟作念完电子病毒,又在步向烧毁的拆弹时刻安心与伊森谈别,终末在完成任务时通过灌音完成升华……他的语言无比庸碌,却有着能在职何危难下安抚东谈主心的魔力。
另外,《碟中谍8》还前所未有地加强了IMF小队的团队合营,比往常老是看伊森独角戏的不雅感要丰富不少。
以前的碟中谍电影里,IMF小队成员固然也不可或缺,但他们的定位和本体发扬,更多是配合伊森打下手……而到了《碟中谍8》里,则完满称得上是同等进攻、不可或缺了。
伊森在影片里只负责动作上最玩命的部分,其余步履则全权委托给了IMF小队,让“确凿的女主”班吉担任新队长,在他离线的情况下完成了寻找潜艇座标、冰海策应、封印智体等更为重要的任务关节。
在碟7登场的格蕾丝和帕丽斯也阐扬出了更明确的作用——前者是能握timing的神偷,后者是动作利索的杀手,找准处所了都是绝好的扶直。
不得不说,这种嗅觉要比看伊森的独角戏更棒,尤其是热潮戏部分能有更多不同场景的编订配合,才更能体现“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坚苦度和端倪感。
接下去,我要脱手夸《碟中谍8》里花了最大功夫、本体服从最佳亦然我最赏玩的两场动作戏了:潜艇探险逃生 和 双飞双翼机。
时于本日,我都铭记20多年前看的007电影《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中的场景,罗杰·摩尔扮演的邦德穿戴潜水服和敌手们粗劣地拼杀,又慢又闷,又过目铭记,这给我留住了一个真切印象:水下动作戏诟谇常难拍且不易出彩的。
事实亦然如斯,这些年来,敢挑战水下动作的大片少之又少,真碰劲得说谈的,也只消《阿凡达:水之谈》的水下影相了……这次《碟中谍8》尝试了重装潜水和固定场景的位移调整,完成度高,可看性也强。
这段戏我最可爱的部分,就是把潜艇野心成了一个逐步滑向深海的滚筒,除了倒计时的外部风险外,潜艇里面亦然危机重重,伊森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窄小环境中,绕过包括核弹头在内的各式拦阻,拿到马蹄铁后,还得寻找新前程。
与此同期,翻腾的潜艇也让里面海水有契机呈现出不执法的积压与流动,权贵加多了水下动作的崭新感和兴味兴味性。
况兼,光是看阿汤哥穿戴幽闲的潜水服作念那些动作我都认为吃力,更别说切身拍摄了,功吃力劳都大大的……
比及伊森被动脱去潜水服顶着巨洪流压裸体上浮,以总结母体的姿势回到冰面时,我的第一响应除了“不死的亨特超东谈主”外,还有“再假我都要这场戏打满分,太牛了!”
至于收尾伊森爬飞机那场戏,可能稍许有些反直观,它看上去好像不是拉风——毕竟在导演克里斯托弗的镜头下,伊森在碟5里扒过飞机,在碟6里有HALO跳伞还有直升机大战,碟7里还有低空滑翔(5、6、7、8都是他拍的)——但其实绝顶强横。
最中枢的少量便在于全程实拍,且量大管饱。
上文提到的那些名场合,亮点和难点在于运转野心与本体履行,确凿作念出来后,就那么几个骤然的超等快感,而《碟中谍8》这段伊森连爬两架双翼机的戏,则有些反过来了,一脱手上手书单,难在永劫间不绝360°高强度飞天。
双翼机作为面世了一个多世纪的老牌飞机,虽说早已不是什么主流了,看上去危急扫数也不太高,但胜在可扒拉的位置多,这让伊森爬上去,就像放成龙进了尽是板凳的产品城雷同,几乎到处都是戏!
况且,小红和小黄两架双翼机都是飞在天上的,无论任何拍摄均为地狱级难度起步,折腾了那么久,怎样思都龙套易。
这场戏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阿汤哥顶着风告成被吹成了蘑菇头,完满没形象可言了,但这个有点可笑又有点思哭的画面,恰恰说明了实拍的魔力。
和现在主流的殊效镜头比拟,影片这样的实拍镜头少了些体面和野心漂亮动作的余步,但公正是追求极致真实的展现,还有将勤补拙罢了机巧的特有享受。
有鉴于此,我认为《碟中谍8》能作为该系列的收官作品很是妥贴,它再次完成了很多不可能的任务,并把故事停留在了不算齐备、却也能让全球基本经受的位置。
终末的终末,再次感谢影片主创们孝顺了一场令东谈主式样一新的视听盛宴。
尽管如今轻浅飘说一句“好莱坞电影不能了”是件很容易的事,践诺里也的确有很多划分格的大片,但《碟中谍8》再次说明了好莱坞的深厚底蕴,绝顶是在很多垂直细分限度领有值得学习和追逐的上风。
但愿在明天九游会欧洲杯,仍然粗略看到很多悦成见中外大片,这是我作为一个闲居不雅众,最朴素的愿望和私心了。